close

阿鬼最近迷上管理學理論,雖然這些理論對於工作多年的人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,然而有些人出類拔萃,有些人仍舊不得志,即使大家的起跑點是一樣的

看完這個 PDCA 循環 (PDCA Cycle) 之後,心中頗有所感,值得大家一起深思,推薦給大家在工作之餘,不妨檢視一下自己在工作時是否能確實依序這個 cycle ,從錯誤中學習、反省、進而成長呢? 

有關 PDCA Cycle: 可以參考一下這裡的說明

PDCA Cycle -> 戴明循環

將管理分為四個階段:

計劃(Plan)、執行(Do)、檢查(Check)、行動(Act)

 

 

以下文章來源: 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相信很多人都認同一種觀點:在職場環境下,“靠譜”是對一個人工作表現的最高評價。但神奇的是,當真要舉出某個人靠譜事例的時候,會發現本質也是做了一件非常稀疏平常的事。所謂的“靠譜”似乎更像是某種主觀感受,像是獨屬於某些人的氣質特點。但其實不然。

 

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被稱之為“靠譜”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做出了多麼亮眼的工作成績。而是他們在工作方式上呈現出如出一轍的穩妥及周全。這並不歸屬於一種性格上的共性,而是一種共通的系統化的工作思維。在學術層面上,我們把它稱之為“循環思維”。

undefined

 

所謂的“循環”指什麼 ?

“循環”的理論根據來源於“PDCA循環”,它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,由戴明採納、宣傳,獲得普及,所以又稱戴明循環。在當下的企業管理中,“PDCA循環”被應用廣泛。

undefined

“PDCA”循環將管理分為四個階段:計劃(Plan)、執行(Do)、檢查(Check)、行動(Act)。這四個過程周而復始地循環進行,每一個循環結束,便解決一些問題。而未解的問題將進入下一個循環,直到任務全部完成。

 

undefined

 

如何實現工作中的“循環”

“PDCA”中的“C”有4層含義Check(檢查)、Communicate(溝通)、Clean (清理)、Control(控制)。在職場環境下,“C”通常指溝通。在每個任務的進行過程中,時刻讓任務中涉及到的雙方都了解各自的完成情況,這樣的溝通,除了是一種互相的督促外,本身也是完成了“Check”的步驟。
 
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:當你在涉及到與同事合作的時候,你已經將任務交付給同事,但是後續的任務進展一概沒有獲得反饋。當你主動詢問的時候,對方卻表示已經全部完成了。雖然從結果角度來說,同事不溝通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到整體的任務進展。但是從合作者的角度來說,內心感受上很難將這位同事的工作表現評價為靠譜。
 
其實說到底,職場中的循環並不是一個人完成任務能力的考核,更多是一種對於團隊合作意識的評斷。當你在工作中,能夠做到“但凡有交代,件件有著落,事事有回音”的時候,自然能讓人感到靠譜且值得信任。

 

 

形成正向的生活循環

其實我們許多人都處在一個惡性的循環中。就拿最典型的生活場景舉例,像是拖延導致的熬夜。【拖延-無法準時完成工作-熬夜加班-第二天精神不振-無法準時完成任務-繼續熬夜】…而要改變這一現狀,最核心一點就是要建立檢查點。對上一個階段的好壞進行總結,從而把控後續的方向。拿熬夜導致工作拖延來說,睡眠就是一個檢查點。在這裡需要獲得正向的 feedback,就必須在熬夜的環節進行改變。終止熬夜,並在第二天保持充沛的體力,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,避免了再度熬夜,最後終止這種惡性循環。
 
通常來說,正向的閉環能夠讓人在職場上獲得更好的工作評價。同時對於協作辦公而言,正向的閉環習慣,能整個團隊首尾相接,凝聚成一個更高效的行為共同體。
 

作為具體的團隊成員來說,這種循環行為的表現主要反應在兩個方面。第一:不斷線。簡單來說就是不與團隊脫離鏈接。當你從團隊接收到一個任務並處理完畢後,一定要將結果再反饋於團隊,確保自己與團隊始終屬於連接狀態。第二點:可預測性。就是要讓團隊了解你的能力邊界,以至於在協同辦公的時候能夠確定:什麼樣的工作是你在能力範圍內能夠解決的。要知道,作為團隊的一員,個人表現永遠應該置後於團隊成果。而這個過程中,你不需要過多凸顯個人的能力,不給團隊帶來風險及意外,保證項目的可控性,才是能稱得上靠譜的表現。

回過來再看那些擁有循環思維的職場人,他們除了在職場受人認可外,通常生活也過得有條不紊。正向的循環習慣,帶來的好處是方方面面的。它讓你的自身能力及價值都能在無意識中不斷提升。而當你形成這種閉環,再回頭審視自己時,你會發現自己已較從前成長了太多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鬼 Phan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